幼兒在兩到三歲很需要秩序感和表達意見,時常因為這樣崩潰和盧小小,非常考驗大人的體力和耐心。
前幾天吃午餐時,三歲小女兒一下子說飯要在菜上面(學我),一下子說要最大的魚鬆(有點結塊,她想要最大塊的),最後因為飯和魚鬆被阿公好心拌在一起大哭,直說她不要混在一起。我們哄了好久仍然無法停止,但又沒有飯了無法重新分開飯和魚鬆。
幼兒在兩到三歲很需要秩序感和表達意見,時常因為這樣崩潰和盧小小,非常考驗大人的體力和耐心。
前幾天吃午餐時,三歲小女兒一下子說飯要在菜上面(學我),一下子說要最大的魚鬆(有點結塊,她想要最大塊的),最後因為飯和魚鬆被阿公好心拌在一起大哭,直說她不要混在一起。我們哄了好久仍然無法停止,但又沒有飯了無法重新分開飯和魚鬆。
實務和研究上發現若家長能跟導師有良好的合作關係,家長尊敬老師,孩子也會跟著尊敬老師,老師也會更用心教導和愛護孩子.若相反的話,孩子不尊敬老師,甚至用抗拒學習和不願配合來反抗老師,老師也會感到無力,沮喪,難過和灰心,進而可能因為怕被傷害而保持距離.而這樣也會影響孩子在校的人際關係和學習表現.對孩子而言,老師和家長都是他每天都會接觸的重要他人,若兩者不能合作孩子會變成夾心餅乾,很疑惑,混亂,無助不知道該怎麼做,也會生氣難過大人彼此的對立,所以有時會故意不配合學校,有時也會故意不配合父母(不過孩子的不配合也跟很多因素有關,需要進一步的了解),常見的就是無心或抗拒學習,甚至時常因為小事哭泣或生氣.如此老師跟爸媽面臨一樣的困境,孩子的不願意配合和抗拒,讓自己和學校/家裡的人都很辛苦.而這個部分若需要盡快有效地改善,除了學校的資源,必然還需要外在的輔導諮商資源給予孩子以及家庭相關的協助.
我從跟許多孩子和家庭互動的經驗中發現,生活習慣的養成(健康飲食,早睡早起...等),自信心,自制力和責任感的建立,情緒的管理,親子關係與人際關係的建立,良好的家庭氣氛,遠比課業表現和才藝,球類技巧的提升都重要太多了,因為這是會影響孩子目前和未來一輩子的根基.如果孩子的家庭關係改善了,情緒穩定了,好習慣養成了,學習表現和才藝或球類技巧的進步一定指日可待,甚至突飛猛進.我非常誠懇地鼓勵爸爸和媽媽去使用諮商輔導資源與親職管教相關課程資源,並和學校合作一起協助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最近孩子跟我分享他常看的短影音和常玩的手遊.我發現共同點是畫面非常快速且短暫.有的很有趣或溫馨,有的很無厘頭和可愛.但是也有一開始或改編自可愛的卡通畫面,讓孩子在不知情或並未標示分級的情況下觀看黑色幽默,甚至18禁的暴力或恐怖畫面,讓人覺得好像出拳或拿刀是很正常和簡單的事情.孩子也可能會因為恐怖畫面嚇到不敢獨自睡覺或上廁所,甚至影響到日常的睡眠和學習.人性本就偏向尋求好奇和刺激,因為這會激起[害怕,戰鬥和興奮]的反應.然而時常處於情緒亢奮的狀態會讓人疲勞,也容易誤判情境線索,認為他人具有負向意圖或敵意而過度警覺,影響生活和人際.在學校的情況則是注意力短暫,容易忘記或因為衝動無法遵守規定.也容易因為他人的眼神或動作而生氣,並快速激起摔東西或攻擊的反應.所以,可以的話還是少讓孩子看短影音多看書吧!
最近發現某個孩子的平時考成績不錯,但是大考就在及格邊緣.他幾度為了考不好除了成績不好看還有一堆針對錯題的罰寫感到非常煩惱.我進一步閱讀孩子的平時測驗與大考考卷內容和談話後,發現孩子認為有讀懂課本內容和背下即可,考前缺乏讀書和解題技巧和熟練度,對錯誤的題目也沒有徹底弄懂,所以才無法得到高分.我鼓勵他多練習評量或自修的題目增加熟練度,並深入釐清錯誤的題目,也需要多請教老師或同學讀書和解題技巧,如此才能提高考試成績.
最近大寶突然從偶爾才排尿變成想到就去廁所的頻尿,但觀察每次尿量不多.二寶也從想上廁所能提前說變成幾度玩到不小心尿下去,我就跟他們分享了最近發生的事情.
前幾天我去圖書館拿預約書前突然想尿尿,而且越想越覺得急到快忍不住了,腳也忍不住一直踏步.等待圖書館電梯終於到一樓開門的過程真是煎熬.好不容易終於電梯到了圖書館所在樓層,卻發現鐵門拉下來了,原來今天的開館時間有調整.我想著糟糕,要去哪裡上廁所時,電梯到了其他樓層,沒想到其他樓層的機構也剛好關上鐵門.只好忍著尿意等電梯到一樓後出去尋找其他地點.然而走出門口隨著喧鬧的人聲和燈光,走著走著居然忘了尿意,直奔預定好晚餐的便當店,直到買完等公車時才想起自己原本要找廁所,於是坐上公車回家才上廁所.這才發現有時候急著上廁所是自己想上,不是真的需要上.
隨著父母年紀漸長,會遇到自己父母或父母的親友因為意外或疾病離世的情況.父母雖然內心感到哀傷和失落,但仍會努力打起精神繼續忙碌地工作和家庭生活.常見的是用理智告訴自己長輩去當天使了,沒有苦痛了,他們會希望我們為他們高興,也希望我們過得好.因為有死亡,更要珍惜現在.
然而,哀傷失落的情緒還沒被看到就掩蓋起來,對過去種種的懷念與遺憾還沒有被訴說,長輩在自己心裡的空間和價值還沒有被建立,哀傷失落過程就還沒有完成.而這些沉重的情緒會讓情緒水桶容量變得很小,時常裝一點點情緒就會爆炸.常見有些父母變得容易焦慮,憂鬱或生氣,外在的表現則容易碎念,眉頭深鎖或不自覺地大聲說話,很難把心思放在當下的言行.長期如此一定會影響夫妻關係或親子關係.
跟許多家庭工作的經驗發現,許多孩子不喜歡爸爸,當爸爸要靠近孩子或跟孩子說說話時,孩子大部分會轉頭或找離開.我發現這些爸爸都很愛很在乎孩子,願意為孩子付出許多時間和金錢,想要把最好的觀念和各種才藝技巧帶給孩子.但是,為什麼孩子仍然不喜歡爸爸?問題不在爸爸跟孩子之間,而在爸爸跟媽媽之間.
大部分的家庭主要照顧孩子的是媽媽,孩子接收媽媽的愛與照顧長大,也時常關注著媽媽的喜怒哀樂.然而,若這個家庭的爸爸不知道如何尊重和支持媽媽,甚至仗著自己是經濟支柱或在外工作見多識廣而對媽媽隨意貶低,責罵.媽媽雖然也很愛孩子,想帶給正面的心情和滿滿的能量,但是在慢性疲勞,心情不好加上家庭瑣事的壓力下,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難免因此夾雜了一些哀傷,委屈,難過,生氣的情緒.甚至把孩子當出氣筒而貶低,責罵孩子.孩子承接了媽媽的情緒和壓力,難免會感到受傷和生氣,孩子看到父母的負向互動或關係,難免會擔心和害怕.於是,孩子認為自己的不開心源自於爸爸沒有好好對待媽媽,興起了對爸爸生氣和想要保護媽媽的心情.所以,爸爸們想要孩子喜歡自己,不要一直給孩子物質,金錢或說教,請對媽媽們好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