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在兩到三歲很需要秩序感和表達意見,時常因為這樣崩潰和盧小小,非常考驗大人的體力和耐心。
前幾天吃午餐時,三歲小女兒一下子說飯要在菜上面(學我),一下子說要最大的魚鬆(有點結塊,她想要最大塊的),最後因為飯和魚鬆被阿公好心拌在一起大哭,直說她不要混在一起。我們哄了好久仍然無法停止,但又沒有飯了無法重新分開飯和魚鬆。
幼兒在兩到三歲很需要秩序感和表達意見,時常因為這樣崩潰和盧小小,非常考驗大人的體力和耐心。
前幾天吃午餐時,三歲小女兒一下子說飯要在菜上面(學我),一下子說要最大的魚鬆(有點結塊,她想要最大塊的),最後因為飯和魚鬆被阿公好心拌在一起大哭,直說她不要混在一起。我們哄了好久仍然無法停止,但又沒有飯了無法重新分開飯和魚鬆。
實務和研究上發現若家長能跟導師有良好的合作關係,家長尊敬老師,孩子也會跟著尊敬老師,老師也會更用心教導和愛護孩子.若相反的話,孩子不尊敬老師,甚至用抗拒學習和不願配合來反抗老師,老師也會感到無力,沮喪,難過和灰心,進而可能因為怕被傷害而保持距離.而這樣也會影響孩子在校的人際關係和學習表現.對孩子而言,老師和家長都是他每天都會接觸的重要他人,若兩者不能合作孩子會變成夾心餅乾,很疑惑,混亂,無助不知道該怎麼做,也會生氣難過大人彼此的對立,所以有時會故意不配合學校,有時也會故意不配合父母(不過孩子的不配合也跟很多因素有關,需要進一步的了解),常見的就是無心或抗拒學習,甚至時常因為小事哭泣或生氣.如此老師跟爸媽面臨一樣的困境,孩子的不願意配合和抗拒,讓自己和學校/家裡的人都很辛苦.而這個部分若需要盡快有效地改善,除了學校的資源,必然還需要外在的輔導諮商資源給予孩子以及家庭相關的協助.
我從跟許多孩子和家庭互動的經驗中發現,生活習慣的養成(健康飲食,早睡早起...等),自信心,自制力和責任感的建立,情緒的管理,親子關係與人際關係的建立,良好的家庭氣氛,遠比課業表現和才藝,球類技巧的提升都重要太多了,因為這是會影響孩子目前和未來一輩子的根基.如果孩子的家庭關係改善了,情緒穩定了,好習慣養成了,學習表現和才藝或球類技巧的進步一定指日可待,甚至突飛猛進.我非常誠懇地鼓勵爸爸和媽媽去使用諮商輔導資源與親職管教相關課程資源,並和學校合作一起協助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最近孩子跟我分享他常看的短影音和常玩的手遊.我發現共同點是畫面非常快速且短暫.有的很有趣或溫馨,有的很無厘頭和可愛.但是也有一開始或改編自可愛的卡通畫面,讓孩子在不知情或並未標示分級的情況下觀看黑色幽默,甚至18禁的暴力或恐怖畫面,讓人覺得好像出拳或拿刀是很正常和簡單的事情.孩子也可能會因為恐怖畫面嚇到不敢獨自睡覺或上廁所,甚至影響到日常的睡眠和學習.人性本就偏向尋求好奇和刺激,因為這會激起[害怕,戰鬥和興奮]的反應.然而時常處於情緒亢奮的狀態會讓人疲勞,也容易誤判情境線索,認為他人具有負向意圖或敵意而過度警覺,影響生活和人際.在學校的情況則是注意力短暫,容易忘記或因為衝動無法遵守規定.也容易因為他人的眼神或動作而生氣,並快速激起摔東西或攻擊的反應.所以,可以的話還是少讓孩子看短影音多看書吧!
隨著父母年紀漸長,會遇到自己父母或父母的親友因為意外或疾病離世的情況.父母雖然內心感到哀傷和失落,但仍會努力打起精神繼續忙碌地工作和家庭生活.常見的是用理智告訴自己長輩去當天使了,沒有苦痛了,他們會希望我們為他們高興,也希望我們過得好.因為有死亡,更要珍惜現在.
然而,哀傷失落的情緒還沒被看到就掩蓋起來,對過去種種的懷念與遺憾還沒有被訴說,長輩在自己心裡的空間和價值還沒有被建立,哀傷失落過程就還沒有完成.而這些沉重的情緒會讓情緒水桶容量變得很小,時常裝一點點情緒就會爆炸.常見有些父母變得容易焦慮,憂鬱或生氣,外在的表現則容易碎念,眉頭深鎖或不自覺地大聲說話,很難把心思放在當下的言行.長期如此一定會影響夫妻關係或親子關係.
跟許多家庭工作的經驗發現,許多孩子不喜歡爸爸,當爸爸要靠近孩子或跟孩子說說話時,孩子大部分會轉頭或找離開.我發現這些爸爸都很愛很在乎孩子,願意為孩子付出許多時間和金錢,想要把最好的觀念和各種才藝技巧帶給孩子.但是,為什麼孩子仍然不喜歡爸爸?問題不在爸爸跟孩子之間,而在爸爸跟媽媽之間.
大部分的家庭主要照顧孩子的是媽媽,孩子接收媽媽的愛與照顧長大,也時常關注著媽媽的喜怒哀樂.然而,若這個家庭的爸爸不知道如何尊重和支持媽媽,甚至仗著自己是經濟支柱或在外工作見多識廣而對媽媽隨意貶低,責罵.媽媽雖然也很愛孩子,想帶給正面的心情和滿滿的能量,但是在慢性疲勞,心情不好加上家庭瑣事的壓力下,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難免因此夾雜了一些哀傷,委屈,難過,生氣的情緒.甚至把孩子當出氣筒而貶低,責罵孩子.孩子承接了媽媽的情緒和壓力,難免會感到受傷和生氣,孩子看到父母的負向互動或關係,難免會擔心和害怕.於是,孩子認為自己的不開心源自於爸爸沒有好好對待媽媽,興起了對爸爸生氣和想要保護媽媽的心情.所以,爸爸們想要孩子喜歡自己,不要一直給孩子物質,金錢或說教,請對媽媽們好一點吧!
在生涯挺忙碌的時候礙於人情壓力也想嘗試看看累積經驗,就擔任了輔導與諮商實習課的老師。這門課一門抵三門,同學在課前到課後都有許多問題待解答,事情待處理,花費的時間心力著實不少。但就當作跟同學們結緣,學有所長總是要回饋社會,增加現職和代理老師們的輔導知能,也是善事一樁。
雖然課程六月初就結束,碰到疫情和同學個人因素,自己也忙著論文和搬家,直到今天才交出成績。感謝系上的通融,佩服和祝福同學們都能順利完成學業:)
回想十年前初入教育職場,充滿熱血活力時間卻缺乏經驗,雖然是新的職位沒有前人經驗,在努力讀書和尋求督導的協助之下慢慢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工作模式。
在跟不同的老師互動後慢慢發現年資不同、個性不同、家庭環境不同工作方式也不同,我覺得撇開個性和環境不談,年資的確是有影響的。
孩子終於能上幼兒園,心情很矛盾,很開心獲得自由和休息,專心做事效率高,但也捨不得孩子是否可以適應新生活和學習。
其實我是贊成晚些讓孩子去學校的,只是個人生涯和經濟的考量,加上他需要學習團體生活和接受更多刺激,還是得送孩子去。
小時候我們總是希望家裡能夠如何不同,期待著父母也羨慕著別人。父母很忙碌物質很充裕的希望父母多些陪伴,父母給很多陪伴的羨慕別人有父母給的充裕物質,想要的永遠很多,這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也是痛苦的根源。
成為父母後,才發現原來許多時候也無法成為「理想」的父母,只能成為「夠好」,甚至「差強人意」的父母,因為育兒生活中的挑戰、變數實在太多,絞盡腦汁見招拆招和勤於學習還是會有許多無奈、崩潰、難過、生氣的時候。這時候只能深呼吸,告訴自己已經努力了,給出當下最好的了,同時發現其實自己的父母也非完人,也很努力地扮演「夠好」的父母,給出當下能給的最好了。
我的研究對象是不容易找到的,招募一個多月終於順利找到人和完成一部分了,真的很感謝老師、朋友和學弟妹的幫忙🙏
另外也要感謝家人協助照顧寶寶和家事,我常常最早到最晚走還有無數個早上假日都是家人幫顧小孩才能完成的❤️
雖然在現代社會,仍然有許多人的生活條件和以前一樣,甚至更艱難。
有單親爸爸或媽媽兼三分差較難陪伴和正向管教孩子,有媽媽一邊工作一邊帶著一歲以下的嬰兒,有回家還有另外一個三歲以下的孩子和小學的孩子,有工人家庭幾乎不帶孩子出去走走,連公園或家樂福都是非常難得,有阿嬤帶許多孫子還要工作和照顧家庭因為父母是身心障礙者、離婚甚至死亡,有阿公負起父母的責任照顧孩子因為父母離婚、重病甚至死亡,這些家庭多少有創傷的過去,像是家人意外死亡,而將情緒出口壓抑變成疏離、過度控制或者任意發洩成暴力。
這次去上次沒看到的另一邊,看到漂亮的孔雀開屏🦚,還有各種鳥類,大概連假許多攤販也有開放。
最近寶寶一直希望玩水,驚喜的看到淺水池有水,自然加入開心戲水行列。雖然人多但動物園和淺水池很大,很適合溜小孩👍 回來也終於翻開閒置很久的動物書籍來翻閱😄
我也很懷念爸爸和媽媽的媽媽。雖然交集不多,但是能感受到很深的親情。
媽媽的媽媽是一個大地主的女兒,排行第五。雖然那時代女生不流行唸書,她還是讀了彰化女中和師專,也為愛從台中搬到高雄。雖然當過教師,卻因為照顧四個剛好間隔兩年出生的孩子十年沒有回去職場,之後再回去教書到六十五歲。雖然經過先生幫人作保欠債、先生和兒子車禍過世的衝擊,還是努力堅強的面對。奶奶很和善客氣,也很疼愛我們。
先生的奶奶是很聰明的女人,從小就是大小姐,爸爸是留學德國的博士,舅舅是將軍,因為沒有結婚將她視如己出。她年輕時來台灣,就讀北一女,之後嫁人和工作,個性海派,多才多藝。
她八十幾歲開個人藝術展覽,九十歲還能到處趴趴走,思考也很敏捷,講話中氣十足。狀況比較不好是這一年的事情,視力聽力退化很快,生活樂趣減少又開始有病痛。半年前因為感染住院,後來越來越不好,特別住進安養中心後只能維持但仍然無法改善。前陣子很突然聽到她過世的消息,其實很難過,還沒機會多和她相處啊!也可惜認識的晚沒參加到她的生前告別式。
留停一年,對一切熟悉又陌生。有許多不變,也有許多改變。令人開心的是,主任校長不變,仍然用心支持和協助輔導工作的執行。感恩代理老師在這一年用心帶孩子和整理資料,期待之後一切順利🙏
可惜下午無法陪孩子去駁二走走,孩子大好快!瞬間就三歲了!感覺他更成熟可以溝通了,雖然還是很黏我,但我很享受這個還可以隨便你親和抱的時候❤️
政府以為人民是因為經濟因素不敢生小孩,卻沒針對根本造成經濟問題的低薪和高房價去處理,只是簡單地提高育兒津貼補助或增加公托是不夠的!!
此外,養小孩的辛苦也讓許多年輕父母不敢生或不敢再生,國內育兒資源相較國外的確差很多,特別是中南部😂